普鲁士蓝

此页面不支持化学公式,可以选择访问:https://myblog.znwillbur.asia/works/prussianBlue.html

简介

比起单纯澄澈的二价铜离子之蓝,我更喜欢深邃梦幻的普鲁士蓝

普鲁士蓝是古老的深蓝色颜料,也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无机颜料。梵高的星月夜曾用过该颜料

化学名:亚铁氰化铁,一种配位化合物

$$ \underset{亚铁氰化铁}{\ce{Fe4[Fe(CN)6]3}} $$

插图

左:二价铜之蓝

右:普鲁士蓝

pblue.jpeg

合成过程

方程式:

$$ \ce{3Fe(CN)6^4+ + 4Fe^3+ == Fe4[Fe(CN)6]3 v} $$

这里我的反应物是亚铁氰化钾和硫酸铁。当然,理论上只要有亚铁氰根和三价铁离子都可以反应

所以,亚铁氰根也可以用于检验三价铁离子

有趣的实验现象

由于普鲁士蓝是固体沉淀,于是我将其过滤出来。滤渣倒是没什么问题,普鲁士蓝的颜色非常深

IMG_7359

可以看到几近黑色了。

但是滤液却出现了大问题...

IMG_7368

可以看到滤液呈绿色。

理论上我得到的应该是钾离子,应该是无色的才对

但是实际上却出现了绿色...我难以理解

我猜想:该绿色是二价铁离子的颜色

于是,我将其与稀高锰酸钾溶液反应。果不其然,紫色褪去,变成了黄色

$$ \ce{5Fe^2+ + MnO^4- + 8H+ = 5Fe^3+ +Mn^2+ + 4H2O} $$

IMG_7373

(左:高锰酸钾,中:三价铁,右:二价铁)

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二价铁呢?我到现在还不得而知

如果有研究过的朋友,请务必将原理告诉我!


(2022.2.25更新)

今天我去问了化学老师(孙梅英)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,她跟我解释:亚铁氰根也会进行微弱电离(电离出亚铁和氰根),把亚铁离子也电离出来,而氰根的结合可能是与亚铁离子也可能是铁离子,甚至是两者一起结合。因此有部分亚铁没有反应,不在沉淀中。

所以出现绿色并不离奇.......

“相同”的反应现象

大家看到这个反应现象不知道会不会感到有些熟悉?

实际上,我们在中学实验室上也有做过几乎相同反应现象的实验(起码我在五中有做过)

那就是...铁氰化钾和二价铁离子反应。其生成物也是亚铁氰化铁

但是因为反应物不同,所以人们对其的叫法也不同:滕氏蓝

两者的反应生成的亚铁氰化铁的结构是相同的,是同种物质,却显现出略微不同的颜色

而这个实验,是写在必修一化学课本上的——正是检验二价铁离子的反应

$$ \ce{3Fe^2+ +2[Fe(CN)6]3- == Fe3[Fe(CN)6]2 v} $$

虽然试卷上不考这玩意,大家应该也对这个反应有印象吧?

对亚铁氰化钾的研究

理化性质

亚铁氰化钾,又称六氰铁(II)酸钾 ,化学式为K₄[Fe(CN)₆],分子量为368.343,呈黄色结晶性粉末。

稀硫酸加热生成氢氰酸硫酸亚铁硫酸钾

$$ \ce{K₄[Fe(CN)₆]} + \ce{3H2SO4} \xlongequal{\Delta} \ce{6HCN ^} + \ce{FeSO4} + \ce{2K2SO4} $$

浓硫酸加热生成硫酸亚铁、硫酸铵、硫酸钾,并放出一氧化碳

$$ \ce{K4[Fe(CN)6] + H2SO4_{(浓)}} \xlongequal{\Delta} \ce{FeSO4 + (NH4)2SO4 + K2SO4 + CO ^} $$

用途

可作为颜料,用于纤维染色;是我国GB2760-2014规定允许使用的食品用抗结剂。 [2]

亚铁氰化钾溶液跟铁的盐溶液反应生成普鲁士蓝沉淀,可用于钯、银、锇、铀的滴定分析。

强烈灼烧时分解而放出氮,并生成氰化钾和碳化铁。用于制氰化钾、铁氰化钾和颜料等。

$$ \ce{K4[Fe(CN)6]} \xlongequal{高温} \ce{N2 + KCN + Fe3C} $$

亚铁氰化钾作为一种抗结剂,添加到食盐中,可以防止食盐因水分含量高而结块。

(最后更新于2022.2.25)